歐仕論文發表通告
2022.2.10由歐仕科技參與撰寫的論文在《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正式發表。
在生態學研究領域,《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在全球400多種權威期刊中排名四分位的Q2。
論文影響因子4.171
原文鏈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evo.2022.800025/full
論文背景
流式影像儀(Flow Cytometer and Microscope,FlowCAM)將流式細胞分析技術與顯微成像技術相結合,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半自動化檢測浮游生物的儀器。FlowCAM對通過流通池的每個顆粒進行連續拍攝和計數,并利用專業軟件對其結果進行查看、篩選、分類等,同時提供每個顆粒的直徑、長度、面積、體積等40多種形態學參數。但FlowCAM在圖像清晰度、自動分類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人工輔助。
為了更好的探究FlowCAM的應用場景與優勢,我司研究人員與中科院武漢水生所,蔡慶華、葉麟老師團隊合作,以三峽水庫香溪灣為研究區,利用FlowCAM研究了不同氮、磷梯度下浮游動物的粒徑譜、粒徑多樣性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研究論文“Zooplankton Size Structure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Xiangxi Bay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發表在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期刊上。
研究過程
我們于2014年的3月至8月進行表層浮游動物的樣品采集。利用FlowCAM獲取樣本中每個浮游動物個體的信息。簡單地說,在FlowCAM自動成像模式下,樣品以預設的速度導入流通池,按照預先設定的時間間隔抓拍、保存流動顆粒的圖像,并且可以自動提取出樣品中顆粒物的總濃度和每個顆粒的42個形態學參數。利用FlowCAM配置的Visual Spreadsheet軟件處理數據,快速篩選出樣品中的同種浮游動物,并由分類學專家人工將其分為輪蟲、原生動物、枝角類、橈足類、浮游動物卵和非浮游動物顆粒等不同類群進行研究。*后,我們利用FlowCAM共拍攝到74,773個浮游動物個體。此外,每種浮游動物個體的豐度和生物體積也均由FlowCAM提供的標準方法計算出來。
研究結果
(1)輪蟲是研究區域內浮游動物的優勢類群。
(2)粒徑譜和粒徑多樣性都具有很高的時空差異。
(3)驗證了營養物和水溫如何影響浮游動物粒徑結構的假設:
?營養物質通過浮游植物間接影響浮游動物的粒徑譜和粒徑多樣性。
?升高的水溫會減少粒徑多樣性,導致粒徑譜變陡。
?在水生生態系統中,粒徑多樣性比粒徑譜更能反映環境變化。
這一發現表明,粒徑譜和粒徑多樣性在環境監測和評價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在復雜多變的水生態系統中。以生物個體大小為基礎的粒徑方法,能夠克服物種分類方法的局限,使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研究擺脫了物種間復雜關系的阻拌,也為浮游生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而以往的研究也發現,FlowCAM 在浮游生物粒徑譜的研究中顯示出巨大的優勢。應用FlowCAM技術與顯微鏡技術對自然海域浮游生物樣品粒級結構的比較研究表明,FlowCAM下浮游生物粒徑的檢測結果更加高效、準確,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避免樣品的長期儲存,在水生態環境監測和研究中具有很大的應用空間。